14納米被寫入上海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實現量產

14納米被寫入上海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實現量產

1月27日,上海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開幕,上海市市長應勇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回顧了2018年上海市的發(fā)展狀況,并對2019年的重點工作及任務作出規(guī)劃。上海市作為全國集成電路產業(yè)重要集聚區(qū),其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多處提及集成電路。

應勇在回顧2018年工作時表示,“五個中心”建設取得進展,其中包括成立國家集成電路制造業(yè)創(chuàng)新中心等一批科研機構。此外“四大品牌”建設全面啟動,包括深制定實施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yī)藥等產業(yè)政策,積塔半導體等5個投資百億元以上和15個投資十億元以上的重大產業(yè)項目開工建設,工業(yè)投資增長17.7%、增幅創(chuàng)近十年新高,新能源汽車、高端醫(yī)療裝備、集成電路、生物醫(yī)藥等新興行業(yè)產值增長1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應勇在宣布上海市2019年主要任務中提出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其中包括鞏固提升實體經濟能級:加快落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yī)藥等產業(yè)政策,深入實施智能網聯汽車等一批產業(yè)創(chuàng)新工程,推動中芯國際、和輝二期等重大產業(yè)項目加快量產,實現集成電路14納米生產工藝量產,推進昊海生物、ABB機器人、盛美半導體等項目開工建設。

上述這段話體現了上海市對集成電路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視,更值得注意的是還透露了備受業(yè)界關注的中芯國際14納米生產工藝之發(fā)展進程——將于今年實現量產。

眾所周知,中芯國際近兩年來在攻堅14納米制程,其于2017年10月延攬三星及臺積電前高管梁孟松擔任聯席首席執(zhí)行官,助力14納米制程以下先進制程的研發(fā)量產。據悉,梁孟松上任后加強了研發(fā)隊伍建設、強化責任制,調整更新14納米FinFET規(guī)劃等,加快了研發(fā)步伐。

為了迎接14納米制程的量產,2018年1月底中芯國際旗下為配合14納米及以下先進制程建設的12英寸晶圓廠中芯南方擬增資擴股,中芯國際聯同國家集成電路基金和上海集成電路基金共投資102.4億美元,以加快14納米及以下先進制程研發(fā)和量產計劃,預計在2019年上半年投產。

盡管業(yè)界密切關注著中芯國際14納米制程的進展,但中芯國際公開對外透露的消息并不多。在2017年第四季度報中,中芯國際表示14 納米研發(fā)進程進展順利,預計將在2019年上半年量產14納米FinFET 工藝技術,比原先預期提前了半年。?

2018年6月中旬,業(yè)界傳聞中芯國際14納米FinFET制程已接近研發(fā)完成階段,其試產的良率已達95%,但中芯國際并未作出回應。2018年8月,中芯國際在發(fā)布第二季度業(yè)界報告是表示,“我們欣喜地告訴大家,在14納米FinFET技術開發(fā)上獲得重大進展。第一代FinFET技術研發(fā)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边@意味著離量產并不遙遠了。

種種跡象表明,中芯國際14納米制程將于今年實現量產,如今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短短一句話更是宛如給出“定心丸”。

不過,在為即將迎來14納米制程高興的同時,業(yè)界仍需清醒地認識到在集成電路制造領域我們與國際水平存在的差距。

如臺積電2018年已量產7納米制程,其EUV加強版7納米制程亦將于今年量產,目前還在馬不停蹄地研發(fā)5納米、3納米;2018年10月,三星亦宣布其7nm LPP(Low Power Plus)制程已進入量產階段,3納米目標于2020年量產;英特爾也表示2019年將量產10納米制程……

可見,即便是代表著中國大陸最先進水平的中芯國際,與國際水平仍存著明顯代差,有待進一步努力追趕。有消息稱,中芯國際量產14納米制程后,有可能跳過10nm直接研發(fā)7nm芯片制造工藝。

中芯國際為大唐控股提供芯片加工服務

中芯國際為大唐控股提供芯片加工服務

中芯國際發(fā)布公告表示,公司已于2019年1月23日與大唐控股就非豁免持續(xù)關聯交易簽訂框架協議,公司及其附屬公司同意與大唐控股及其聯系人加強業(yè)務合作,包括但不限于提供芯片加工服務。

本次框架協議由2019年1月1日起三年內有效。

中芯國際表示,大唐控股在國內半導體行業(yè)占有重要地位,這次合作,中芯國際相信大唐控股能為公司帶來持續(xù)長久的經營商機,且有利于推動本公司技術發(fā)展。

資料顯示,中芯國際是領先的集成電路代工企業(yè)之一,提供0.35微米到28納米不同技術節(jié)點的晶圓代工與技術服務,總部位于中國上海,并擁有全球化制造和服務基地。

大唐控股為大唐電信集團全資子公司,大唐電信總部位于中國北京,目前已形成無線移動通信、集成電路、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等產業(yè)板塊。

2018年新建特色工藝生產線盤點,中芯國際、華虹等齊爭霸

2018年新建特色工藝生產線盤點,中芯國際、華虹等齊爭霸

隨著聯電、格芯相繼宣布放棄競逐先進制程以及臺積電宣布新建8英寸晶圓廠,集成電路制造業(yè)發(fā)展風向似乎開始轉變:先進制程不再是唯一制勝點,8英寸廠仍大有所為。而隨著AI、5G、物聯網等殺手級應用市場日益崛起,特色工藝的重要性正在逐漸凸顯。

與沿著摩爾定律不斷追求晶體管縮小的先進制程不同,特色工藝不完全追求器件的縮小,而是根據不同的物理特性生產不同的產品,包括BCD、CMOS圖像傳感器、功率器件、IGBT、電源管理芯片、射頻器件/無線技術、微機械系統(tǒng)/傳感器、嵌入式存儲器、新型存儲器等。

上述特色工藝產品均是物聯網、汽車電子等相關應用領域和市場需求的基石,近年來物聯網、汽車電子等發(fā)展勢頭強勁、未來亦是大趨勢,市場將有望迎來爆發(fā)式增長,國內外晶圓制造/IDM企業(yè)似乎已著手布局。

縱觀晶圓大廠動向,2018年三星電子宣布開始對外提供成熟的8英寸晶圓代工技術解決方案,為中小型企業(yè)提供多項目晶圓服務(MPW)。據悉,三星提供的解決方案包括eFlash、顯示器驅動IC、指紋傳感器、RF/IoT等,業(yè)界認為三星此舉的目標為爭奪特色工藝晶圓代工市場。

隨后,2018年12月臺積電宣布將于臺南新增1座8英寸晶圓廠,這是其繼2003年以來再建8英寸新廠,而該座新廠將專門提供特色工藝。一位業(yè)內人士向筆者表示,鑒于目前及未來特色工藝需求旺盛,為保持在特色工藝方面的競爭力是臺積電此番新建晶圓廠的主要考量之一。

再看大陸市場,一方面,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物聯網、汽車電子等應用領域消費市場,另一方面,大陸晶圓代工企業(yè)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著1.5到2代的代差,以成熟制程為主的特色工藝更為匹配。因此,大陸制造企業(yè)在努力追趕先進制程的同時,特色工藝亦為發(fā)展重點,如中芯國際、華虹集團就一直采取先進制程、特色工藝“雙管齊下”策略。

在過去一年里,發(fā)展特色工藝似乎成為了業(yè)內共識。2018年11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yè)發(fā)展研究院攜手華潤微電子等近40家產業(yè)鏈上下游企業(yè)、科研院所等,聯合倡議成立了集成電路特色工藝聯盟。此外,近兩年來大陸晶圓制造生產線“遍地開花”,2018年迎來了中芯國際、華虹集團、士蘭微等多家重量級企業(yè)的特色工藝生產線開建。

下面盤點一下2018年大陸開工建設的主要特色工藝生產線——

華虹無錫12英寸特色工藝生產線

2017年8月,華虹集團與無錫市政府簽署總投資超過100億美元的戰(zhàn)略合作協議,將無錫作為華虹在上海金橋、張江、康橋以外的第四個制造基地;2017年10月,華虹宏力與大基金等合資設立華虹半導體(無錫)有限公司。

2018年3月,華虹無錫集成電路研發(fā)和制造基地項目舉行開工儀式。該占地約700畝,總投資100億美元,一期項目總投資約25億美元,新建一條工藝等級90-65納米、月產能約4萬片的12英寸特色工藝集成電路生產線,支持5G和物聯網等新興領域的應用。

華虹無錫基地項目將分期建設數條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首期項目實施后,將適時啟動第二條生產線建設。一期工程目前已完成主體結構工程,進入動力機電安裝階段,計劃將于2019年上半年完成土建施工,下半年完成凈化廠房建設和動力機電設備安裝、通線并逐步實現達產。

中芯集成8英寸特色工藝生產線

2018年3月,中芯國際與紹興市委政府、盛洋集團共同出資設立中芯集成電路制造(紹興)有限公司,中芯國際微機電和功率器件產業(yè)化項目正式落地紹興。

2018年5月18日,中芯集成電路制造(紹興)項目舉行開工奠基儀式。該項目首期投資金額58.8億元,建立一條8英寸生產線,將聚焦于微機電(MEMS)和功率器件等集成電路特色工藝制造,包括晶圓與模組代工,打造綜合性的特色工藝基地。該項目將于2019年3月完成廠房結構封頂、9月設備搬入、2020年1月正式投產。

積塔半導體8-12英寸特色工藝生產線項目

2017年12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yè)集團旗下華大半導體與上海臨港管委會、臨港集團簽署三方協議,將一起打造特色工藝生產線建設項目,積塔半導體負責該項目的后期建設和運營。

2018年8月,上海積塔半導體特色工藝生產線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占地面積23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359億元,將打造重點面向工業(yè)控制和汽車電子、電力能源等高端應用建設月產能6萬片的8英寸生產線和5萬片12英寸特色工藝生產線,項目計劃于2020年一階段工程竣工投產,目前項目建設總體進展順利,絕大部分樁基工程已完成。

士蘭微12英寸特色工藝芯片生產線

2017年12月,士蘭微電子與廈門市海滄區(qū)人民政府簽署了《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議》。士蘭微電子公司與廈門半導體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220億元人民幣,在廈門規(guī)劃建設兩條12吋90~65nm的特色工藝芯片生產線和一條4/6吋兼容先進化合物半導體器件生產線。

2018年10月,士蘭微廈門12英寸特色工藝芯片生產線暨先進化合物半導體生產線項目正式開工。兩條12英寸特色工藝芯片生產線總投資170億元、占地約190畝,根據規(guī)劃,第一條12英寸生產線總投資70億元、工藝線寬90nm,達產規(guī)模8萬片/月,分兩期實施:一期總投資50億元,實現月產能4萬片;項目二期總投資20億元,新增月產能4萬片。第二條12英寸生產線為項目三期,預計總投資100億元,工藝線寬65nm–90nm。

上海新昇大硅片通過中芯國際認證

上海新昇大硅片通過中芯國際認證

作為國內首個300mm大硅片項目,上海新昇的動態(tài)一直備受業(yè)界關注,繼向上海華力微銷售正片后,日前再傳出好消息:其大硅片已通過中芯國際認證。

上海新昇成立于2014年,由上海新陽、興森科技、張汝京博士技術團隊及新傲科技發(fā)起,項目占地150畝,總投資68億元,一期總投資22億元。目前國家集成電路產業(yè)基金旗下上海硅產業(yè)投資有限公司為第一大股東(持股62.82%),上海新陽為第二大股東(持股27.56%)。

上海新昇項目于2015年7月正式動工,自2017年第二季度開始有擋片、空片、陪片等測試片的銷售,并向中芯國際、上海華力微、武漢新芯等晶圓制造企業(yè)提供正片進行認證。2018年一季度末,上海新昇300mm硅片正片通過上海華力微的認證并開始銷售,但在中芯國際等企業(yè)的認證遲遲未有消息。

如今終于傳來好消息。12月20日,上海新陽在互動平臺上透露,上海新昇公司大硅片已通過中芯國際認證。這對于上海新昇甚至整個國產硅片而言都是個好消息。

中芯國際是國內規(guī)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晶圓代工企業(yè),通過中芯國際認證體現其對上海新昇大硅片產品品質的認可,同時也意味著中芯國際將有可能向上海新昇采購大硅片,有望提升大硅片的國產化率。

不過,某不具名的業(yè)內人士表示,上海新昇大硅片通過中芯國際認證表明其產品良率、純度等指標達到了要求,但中芯國際是否向其采購還需考慮各方面因素,比如產能是否可保證持續(xù)供應等。據了解,上海新昇目前月產能10萬片,預計2020年底前將實現月產能30萬片,最終將達到100萬片的產能規(guī)模。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新昇或有望登陸目前火熱籌備中的科創(chuàng)板。據上海新陽透露,上海新昇已收到《科創(chuàng)板優(yōu)質企業(yè)信息收集表》,但此表僅為信息收集表(且是征集推薦)。此前上海市政府人員曾赴上海新昇實地調研,釋出積極信號。

目前科創(chuàng)板相關細則尚未出臺,但根據網傳政策方向,申報企業(yè)的市值10億元以上最低門檻,且對扣非凈利潤有所要求(1.市值10億元以上,連續(xù)兩年盈利,兩年累計扣非凈利潤5000萬元;2.市值10億元以上,連續(xù)一年盈利,一年累計扣非凈利潤1億元),而上海新昇今年上半年營業(yè)收入7825.89萬元、凈利潤1014.56萬元,實現扭虧為盈。

上海新昇是否會登陸科創(chuàng)板尚未可知,但其大硅片通過中芯國際認證后,可期待接下來通過更多晶圓代工廠的認證,并如其官網所言“將徹底打破我國大尺寸硅材料基本依賴進口的局面”。